2012年8月9日,国际著名地学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JGR(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许才军教授课题组的论文“Postseismic motion after the 2001 MW 7.8 Kokoxili earthquake in Tibet observed by InSAR time series”(//www.agu.org/journals/jb/jb1208/2011JB009043/2011JB009043.pdf)。这项工作通过高级时序InSAR处理技术确定2001年可可西里Mw 7.8级地震的震后形变机理。论文第一作者为青年教师温扬茂博士,该论文以其博士学位论文《利用InSAR资料研究若干强震的同震和震后形变》为基础, 对可可西里Mw 7.8级地震的震后形变进行了创新研究。
2001年可可西里Mw 7.8级地震发生在昆仑山断裂的中段,无论从破裂长度、还是最大同震位移来说,该地震都是有记录以来发生的大型内陆地震。课题组利用高级时序InSAR分析技术获取了该地震的震后InSAR形变场,该震后形变场的时间跨度为2003-2008年,覆盖区域为300 km×400 km,震后形变最大达~8 cm,精度为~1-2 mm/yr,是迄今为止覆盖区域最广、精度最高的InSAR震后形变场。在此基础上,采用震后余滑、粘弹性松弛和混合模型分析了该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余滑模型给出的最大余滑量为~0.6 m,分布在10~20 km深度位置。粘弹性松弛模型给出的可可西里地区下地壳粘滞系数为2-5×1019 Pa s。研究表明2001年可可西地震的震后形变是余滑运动和粘弹性松弛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