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大学报》报道。在办公室见到了银发茂密的卫星导航定位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李征航教授。他一大早就开始工作了。随着他的两个重要助手——年青的张小红教授和黄劲松副教授的到来,我们的话题正式转入正题,谈起卫星导航定位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三人充满了自信。
“尽管以前没有这个名分,但团队实际上早就有了。”李征航微笑着说。他是国家教学名师,也是本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团队由刘经南院士和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高扬担任顾问。
这个团队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大学精神——发现真理并传播真理。卫星导航定位系列课程已经形成一个良性的课程生态群落:可进行双语教学的GPS原理及其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卫星导航定位算法与程序设计等,以及相应的实习课程。其核心课程“GPS原理及其应用”2006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的核心课程教材已成为我国测绘专业的通用教材。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最显著优势在于教学,该团队通过优化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使他们在教学表现上更为出色。
“我们通过改革体现教学特色,包括团队设置特色、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黄劲松表示。尤其是在团队设置上,老中青搭配,分工明确,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自从我留校任教十几年来,一直是这个团队的骨干成员,见证了团队的成长。”张小红补充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获批让他们以前的工作更加系统化,目标更为远大。团队成员对团队所承担的系列课程的教学各有侧重,责任到人,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保证了团队的高效运行。
他们进一步致力于与教学相关的各方面的演练、完善,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团队所在的学院拥有60余台各种先进聚焦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设备、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数据处理软件,为学生进行GPS实验、实习、科研创造一流的软硬件条件。近4年,团队老师指导的本科毕业生获得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去年我们学院5个研究所推出29个本科生进行二次答辩准备推荐到学校作为湖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学院最终选出15名,我们团队指导的6名全部入围。”黄劲松说。
该团队良好的教学改革成果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改造和建设大地测量专业的研究和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改项目“面向信息化的测绘工程专业改革及系列精品课程建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改项目“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理论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测绘通报》上;“关于卫星应用专业设置及其定位”的教改项目,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对我校设置该专业的必要性、现有条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对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及办学模式等提出建议,为新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和前期准备。
“武汉大学年都由学生评选‘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令我欣慰的是我第一届入选,张小红第二届入选。”李征航说。
没有团队精神内核就没有团队,团队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它的团队成员个个以团队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的带头人李老师67岁了,包括周末每天来工作,总说‘我手上的教材还没写完’。我们编写的教材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及时将本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吸纳到教材中,我们的教材几乎是全国相关专业的通用教材。”张小红说。“李老师让我们深有感触。在这样师长的引领下我们团队是一心—意地要把工作做好。”黄劲松也说。
“他们每个人手头都有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日常教学工作。但是如果这些工作和团队的工作有冲突,他们会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来忙团队的。年轻人成长得很快,我现在对教学可以比较放心了。”李征航,这位团队的领航者、师范者,无限欣慰地说。